股票按月配资 就在今天!火炬传递,从三星堆跑进兴隆湖

今天(7月26日),2025年成都世界运动会(以下简称“成都世运会”)将迎来史上首次火炬传递。这场以“牵手世运 点燃梦想”为主题的活动,将在成都、德阳、眉山三城展开11公里的传递旅程。从三星堆博物馆的火种采集,到兴隆湖湿地公园的收火仪式,火炬不仅承载着体育精神股票按月配资,更串联起古蜀文明与现代公园城市的脉络。
跨越千年
古蜀文明与现代活力共燃
作为世运会历史上首次火炬传递,活动开篇便充满文化厚重感。今天一早,火种采集暨启动仪式将在德阳三星堆博物馆举行。仪式转台融入太阳神鸟与太阳轮图案,二者缓缓转动间,采火手将以融入三星堆龙形杖元素的采火棒引燃火种——这根承载着4500年古蜀指纹的器具,让古老文明与当代体育完成跨越时空的对话。随后,火炬将由120棒火炬手接力传递,开启“古蜀之光”到“现代之城”的文明巡礼。

德阳三星堆博物馆。图据三星堆博物馆网站
火炬传递路线精心串联六大点位。在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,火炬与遗址中出土的太阳神鸟金箔隔空呼应,印证设计中“火源于太阳”的隐喻;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传递展现“熊猫家园”的生态魅力;武侯祠的“三国华章”传递则让传统文化与体育精神碰撞;眉山三苏祠的仪式别具匠心,广场中央卷轴铺展时,三苏父子“穿越时空”与百名小学生共唱经典,完成“寻迹三苏”的文化接力。

眉山三苏祠。侯涛 摄
作为现代公园城市的象征,兴隆湖将成为本次火炬传递的收火之地,这里不仅见证火炬传递的收火,更成为古蜀文明与现代活力的交汇点——跳动的火焰,与湖岸灯光、城市天际线相映,恰似古蜀太阳纹在当代的全新绽放。

兴隆湖。马骥 摄(未经授权请勿转载)
从三星堆的青铜纹样到兴隆湖的现代水岸,这场火炬传递连接三座城市,跨越千年,让古蜀文明与当代精神完成了一次温暖对话。正如火炬配套组件中“超标的”古蜀元素,成都世运会正以独特方式,向世界展现一座城市的历史厚度与未来活力。
科创营城
产业与生态融合发展、共同生长
作为本次火炬传递的最后一站,兴隆湖这片现代公园城市地标承接了来自三星堆、金沙、武侯祠、三苏祠等点位的文明接力,这里不仅是11公里传递里程的终点,更是古蜀元素与当代体育精神的汇聚点。
龙舟争渡、花海叠翠,四季各有景色的兴隆湖从2013年至2025年这十余年间,不仅见证了时光的流转,更记录着四川天府新区在“公园城市”建设中先行先试的历程。

市民在兴隆湖划皮划艇。马骥 摄(未经授权请勿转载)
2024年12月24日,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公布新一批38个美丽河湖优秀案例,其中兴隆湖上榜案例。近日,为全面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,强化优秀案例示范引领作用,生态环境部“美丽河湖优秀案例”栏目展播第三批优秀案例,分享了兴隆湖超大型城市湖泊治理和生态价值转化的经验。
在10余年前,兴隆湖还只是一处洼地。2013年,天府新区启动流域水环境治理,“因势利导、去害兴利、理水营城”,让这里水质从2017年的Ⅳ类跃提升至Ⅱ类,水生植物覆盖度从5.28%提升至75.3%,观测记录鸟类达181种,连续三年观测到极危物种青头潜鸭,兴隆湖已成为成都平原重要的水鸟越冬栖息地之一。

成都科学城。马骥 摄(未经授权请勿转)
生态“底子”筑牢,促使科创“因子”加速集聚。如今环兴隆湖100平方公里区域,已含“科”量极高。西部首个国家实验室、6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地,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拉起5000人人才队伍,18名院士、981名高层次人才在此扎根。“中国环流三号”刷新聚变装置纪录,成都超算中心纳入国家体系,一系列硬核成果在此诞生。
生态与生产的融合,更体现在“科创反哺生态、产业协同发展”的良性循环中。依托优良生态环境,这里构建起“实验室+中试平台+企业”转化链条:399项重大科技项目攻关、31项核心技术突破、14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,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速超30%。飞秒创芯等企业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,正是“生态引才、人才促产、产业护生态”的缩影。

成都科学城。达霄羽 摄
从洼地到“生态之肾”,从白纸画图到科学高地,兴隆湖证明,良好生态是生产力,也是竞争力。这片水域的蜕变,不仅书写了公园城市的生态答卷,更勾勒出“生态宜产”的未来图景——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,生产活动反哺生态保护,正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鲜活样本。
赛事即生活
谱写公园城市“生态+”的生动篇章
8月的兴隆湖已悄然酝酿着期待——成都世运会的皮划艇马拉松、龙舟赛事将在此启航。这片被国际皮划艇联合会(ICF)盛赞的水域,早已不只是赛事场地,更是运动基因与生活气息交织的乐园,处处透着“生态宜居、烟火满盈”的鲜活气息。
“将兴隆湖作为龙舟赛比赛场地这一选址得到了国际皮划艇联合会(ICF)及世界龙舟协会的高度认可。经过严谨论证,最终认定兴隆湖的条件完全符合赛事标准,是举办龙舟赛事的理想之选。”本届世运会技术官员、ITO龙舟赛裁判组唯一的中国国际裁判赵晓俐在接受采访时说。

小朋友在兴隆湖划龙舟,童心逐浪欢。资料图
赛事未开,兴隆湖的运动氛围已热气腾腾。2024年6月的龙舟赛上,环湖绿道挤满了举着手机拍照的市民,孩子们趴在栏杆上为划手加油。10月的测试赛间隙,有老人带着孙女学习龙舟姿势,年轻人则借着灯光环湖夜跑。如今的兴隆湖,153千米绿道串起“游憩、通行、社区”三级慢行网络,20处咖啡馆与书吧成了运动后的歇脚点。当青头潜鸭的身影掠过湖面,岸边既有调试船桨的运动员,也有推着婴儿车的居民,傍晚的湖岸线总有吉他弹唱的声音与蝉鸣应和,这就是兴隆湖的日常。

兴隆湖划龙舟比赛活动。资料图 马骥 摄(未经授权请勿转载)
这种“赛事即生活”的氛围,恰是世运会的初心。作为龙舟赛国际裁判的赵晓俐对此深有感触:“世运会不是遥不可及的竞技秀,而是让所有人都能参与的狂欢。”她见证着兴隆湖从“专业赛场”到“全民乐园”的蜕变——自己创立的水上运动俱乐部里,已经发掘出一批固定会员前来体验。
凭借着卓越的生态环境和完善的配套设施,兴隆湖度假区于2024年被成都旅游标准评定委员会评定为2024年第一批国家3A级旅游景区。

夕照兴隆湖,绿道蜿蜒入画来。马骥 摄(未经授权请勿转载)
从国际赛事的理想举办地,到市民共享的生态生活乐园,再到国家3A级旅游景区,兴隆湖以生态为基底,以赛事为纽带,不断拓展“生态+”的无限可能,书写着公园城市建设的生动篇章。8月的世运会,将成为它向世界展示生态之美与城市活力的绝佳舞台。
记者:刘杰
封面摄影:马骥(未经授权请勿转载)
编辑:张胤、侯涛
恒瑞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